江西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主動適應國家區域戰略發展規劃,把深化職業教育綜合改革作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的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職教高地各項建設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基本形成了整省系統推進職教綜合改革的良好格局,職教高地建設成效初步顯現。
一、推進情況
?。ㄒ唬┭杆俜磻?、全域推進,形成良好格局
江西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部署推動,印發《任務分工方案》抓落實,將政策任務清單分解成60項任務,推出95個具體舉措。省內42個部門、11個設區市聯動發力,調整8個方面的原有政策,解決重大問題16個,新出臺改革文件63個。我省全部高職院校、半數以上中職學校參與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撬動職業教育投入120.99億元,中職招生新增27.75%,職教本科體量增大,社會培訓量質齊升,江西職教高地建設的示范和樣板作用逐步凸顯,各級政府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更加強化,職業教育的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明顯提升。
?。ǘ﹦撔聶C制、打造品牌,夯實高地基礎
在工作推進上,強化地方主責,建立四大工作推進機制。在示范引領上,一是打造全國職業教育虛擬仿真(VR)示范實訓基地,多渠道籌措一期建設資金25億元,助推江西千億VR產業騰飛。二是啟動中國(南昌)現代職教城建設,投資200億元,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職教城。三是加快構建覆蓋全省的公共實訓基地網絡,立項建設12個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四是強化高職院校示范引領作用,統籌3.5億元重點打造10所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和50個特色優勢專業(群),成立江西省高等職業院校G10聯盟(10所省級高水平高職學校)。
二、初步成效
?。ㄒ唬┐蛲ǘ曼c、激發活力,賦能院校發展
一是貫通路徑、健全職教體系。出臺《江西省高等職業學校與本科高校聯合培養本科層次人才實施方案》,研究制訂《江西省職教高考實施方案(試行)》等一系列方案。二是創新制度、強化牽引作用。出臺《江西省中等職業學校分級標準(試行)》,實施《職業院校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境外研修辦法》,印發《江西省優秀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管理辦法》等。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辦學活力。研究制訂校企合作負面清單,出臺績效工資總量申報核定專項文件,編制《關于推進職業院?;旌纤兄妻k學的指導意見(試行)》,允許職業院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
?。ǘ﹥灮h境、深化內涵,提升建設質量
一是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出臺《江西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教育發展考評”,發揮職教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協調解決重大問題16個。二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多元化辦學,加快“三教”改革,校企“雙元”育人格局逐漸形成。2020年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職教賽道上獲得2金4銀7銅。三是職業院校內涵建設得到強化。全面推進教學診改工作,2021年實現高職全覆蓋。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對接任務實現全覆蓋,布點總數達4736個。建立五年一周期全員培訓體系,率先建立分類分檔中高職“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四是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廣泛開展。2020年,開發適合扶貧培訓的課程和項目580個,精準提供就業扶貧和培訓服務。定向培養農村“兩委”干部、新型職業農民4000人,面向1.5萬名農民工開展學歷繼續教育。
?。ㄈ﹦撔聦嵺`、強化特色,形成江西模式
一是“1+X”證書考核費用標準核定工作方案得到教育部認可。出臺《江西省在職業院校實施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費用標準核定工作方案》,全省試點院校數共計196家,試點涉及近14萬人。二是逐步筑牢技術技能人才梯隊建設的根基。實施“中職培基固本行動計劃”“雙高建設計劃”“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創業培訓計劃”等,創新開展“工業園區(開發區)現代學徒制”“基層醫護人員能力提升”等專項計劃。三是創新發展職教高地特色文化。整省開展“四個一”(一套教材、一批基地、一臺演出、一系列紅色之旅)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文化教育。探索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培訓模式,創建江西省紅色教育培訓地方標準。聯合國內26所職業院校開展“職業院校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整合聯合行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江西職教高地建設關鍵之年。近期,一是籌備好全省職業教育大會,二是及時將推進情況向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專項匯報,三是盡快補齊職業教育發展短板,切實推動責任落實、工作落實。
今年,我們將以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為新起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大會精神,準確把握“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戰略地位,繼續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把職業教育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落實落細高地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江西方案”。 (江西?。?/p>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