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延東同志指示要求,經部領導批準,2014年12月10日至17日,教育部、財政部相關司局負責同志,以及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專家組成調研組,對韓國、日本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在韓期間,訪問了韓國教育部,與忠清北道教育廳、慶尚北道教育廳教育監(廳長)進行了會談,實地考察了清州松田小學、西賢中學、龜尾篷谷初中、玉溪東部初中等4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情況。在日期間,訪問了日本文部科學省,與群馬縣前橋市教委、東京都小金井市教委、千葉縣千葉市教委進行了座談,實地考察了前橋市立みずき(MIZUKI)中學、小金井市立第一小學、第二中學、千葉縣千葉市立花園中學、美浜打瀨小學等5所學校標準化建設情況?,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韓國義務教育基本情況及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況
韓國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小學6年,初中3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8429所,在校學生604.97萬人,教師25.91萬人。其中:小學5541所,在校學生411.62萬人,教師15.74萬人;初中2888所,在校學生193.32萬人,教師10.17萬人。
2000-2014年韓國義務教育學校班級平均學生人數變化情況
單位:人
年份 |
小學班級平均學生數 |
初中班級平均學生數 |
2000 |
35.8 |
38.1 |
2009 |
27.8 |
34.4 |
2010 |
26.6 |
33.8 |
2011 |
25.5 |
33.2 |
2012 |
24.3 |
32.4 |
2013 |
23.2 |
31.7 |
2014 |
22.8 |
30.5 |
2000-2014年韓國義務教育學校生均校舍體育場館面積變化情況表
單位:平方米
年份 |
生均校舍建筑面積 |
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 |
||
小學 |
初中 |
小學 |
初中 |
|
2000 |
8.7 |
9.5 |
12.2 |
12.8 |
2009 |
11.7 |
11.2 |
13.7 |
12.2 |
2010 |
12.7 |
11.3 |
14.4 |
12.6 |
2011 |
13.5 |
11.8 |
15.2 |
12.9 |
2012 |
14.1 |
12.1 |
16.2 |
13.4 |
2013 |
15.9 |
13.2 |
16.3 |
13.1 |
2014 |
16.5 |
14.2 |
16.3 |
13.4 |
(二)主要做法
1.堅持立法先行。1945年韓國獨立建國,1946年即頒布《義務教育實施計劃》。1948年頒布的《大韓民國憲法》明確規定“保障教育機會均等和小學無償教育”的目標,確立了“平等”與“免費”的義務教育方針。1952年底頒布《教育法施行令》,開始全面推行義務教育。1971年制定《地方教育財政交付金法》,規定了全國稅收總額中義務教育經費的比例、地方稅收中義務教育經費的比例,在法律上為義務教育經費提供了堅實的財政保障。到20世紀80年代初,韓國政府開始在部分地區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首先從不發達地區開始,然后擴大到全國。1984年《教育法》規定:“所有國民有權接受6年的初等教育和3年的中等教育”,正式奠定了韓國9年制義務教育的法律基礎。
2.推動師資平準。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國際政治經濟競爭和人才競爭加劇,韓國義務教育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和弊端,導致課外輔導學校的興盛,以及大規模和低齡化的出國留學。韓國政府更加注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把教師確定為公務員,教師平準作為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此升格一些中等師范學校,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同時,建立校長每2年,教師每4年定期流動制度,推動縮小不同地區在師資水平上的不均衡,以推動實現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
3.改革入學制度。韓國政府1968年開始實施初中免試入學制,實行推薦分配制,從而避免了小升初的激烈競爭。初中免試入學,初中生在校人數劇增,隨之而來的必然是高中入學的慘烈競爭。為解決這一問題,韓國政府于1974年開始實施高中標準化教育,取消普通高中和重點高中,所有初中畢業生按學區劃分,通過推薦、書面材料等方式就近升入高中,接受統一、均等的高中教育。高中升學的標準化無疑有利于初中的正?;虒W。
4.實行校舍建設標準化。韓國政府在推行義務教育之初就很注重學校設施建設。1953年制定的《義務教育六年計劃》同時規定了入學率和設施等指標,不過,到完成時入學率達到了指標,但與入學率指標配套的校舍、教師等設施的建設計劃卻沒有完成。如此一來,學校、教室、教師等嚴重不足,導致二部制、三部制學校很普遍,班級規模最高的多達90-100學生,這自然影響到義務教育的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韓國政府在60年代初,結合兩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制定了兩個《義務教育設施擴充五年計劃》,歷時10年基本實現了目標。針對一些地區因發展大規模產業人口急劇聚居產生的就學需求以及部分財政較為困難的地區,韓國也采取了較為靈活的籌資解決方式,如玉溪東部初等學校采取BOT模式,由企業財團出資30億韓元興建學校,政府再按付租金的方式分20年還款(20年后學校歸政府),這種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和教室等不足的問題。
5.實行設備配備標準化。韓國于1969年頒布《學校設施及設備基準令》(總統令第4398號),這是韓國中小學校在設施和設備方面最基本的法律?;鶞柿钜幎ǖ膬热萦校簩W校必備的建設用地、普通教室、特別教室、電化教室、圖書室、商談室、管理室、醫務室、廁所、休息室、更衣室、附屬實習室面積,以及學科或課程必需的圖書、器具、標本、模型等教具和實業學校的實驗及實習設備,還包括供水、消防、電器、電話等其他設備。為使中小學校舍更趨標準并提高學校建筑設備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韓國教育部在80年代先后制定了4種標準設計圖,供建筑學校時選用。
6.制定扶持弱勢地區政策。韓國政府義務教育政策是中央財政投入為主,地方為輔。發展義務教育從弱勢地區開始,然后向發達地區擴展。農村、島嶼等偏遠地區經濟、教育條件相對城市長期處于弱勢地位,韓國中央政府一直予以重點扶持,免費對象也主要優惠這些地區的學生。1967年頒布了以振興島嶼偏僻地區義務教育為目的的《島嶼、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優先解決島嶼偏僻地區學校用地教室、設施等必要設施設備。1985年實施初中義務教育,韓國同樣是率先從偏遠地區開始的,《關于實施初中義務教育的規定》的總統令規定率先在島嶼、僻地實施免費的初中義務教育。
二、日本義務教育基本情況及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況
日本也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小學6年,初中3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3.1萬所,在校學生1020萬人,教師67.1萬人。其中:小學2.1萬所,在校學生667萬人,教師41.7萬人;初中1萬所,在校學生353萬人,教師25.4萬人。
數據來源:日本文部省提供
數據來源:日本文部省提供
(二)主要做法
1.制定最低辦學標準。日本對于學校用地面積有最低標準的規定,如各級學校的設置基準規定了學校校舍的面積和操場的面積(這些面積是根據學校規模即學生數計算的,如規定學生數在40人以下的,應有校舍500平米,學生數在240人以下的,應有操場2400平米)。國家也規定了學校內應有的基本設施,如教室、圖書室、保健室和職員室,規定小學除了操場以外原則上應有體育館、游泳池。各地方可在此最低標準之上,根據自己的財力增添其他設施。如現在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配有游泳池,這些設施則并非由全國性的法規所要求,而是由地方自治體自主增設的。由于所有國家規定的設施均伴隨著財政支出,因此通常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只做最低規定,以免不斷增設的設施成為國家義務。
2.建立合理的經費分擔機制。1952年日本頒布《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法》,中央政府不僅負擔全國義務教育經費總額的1/2,也負擔教師工資的1/2。通過其他法規,日本中央政府還部分或全部承擔中小學??拐饻p災設施、教科書等經費。由此,日本就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擔義務教育經費的財政體制。在1960年中央財政負擔的義務教育經費占48.4%,地方占51.6%(其中縣占30.3%,市町村占21.3%)。此后,中央財政基本上都維持在50%左右。2006年國會批準修改《義務教育國庫負擔法》,將中央負擔的義務教育費中教師工資的比例由1/2改為1/3。與此同時,在經費的撥付和使用上也有了改變,日本政府于2004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的“總額裁量制”。此前,中央政府負擔金額中詳細規定了工資、津貼等各項費用的細目,各項目的款項不得相互挪用,而“總額裁量制”只規定國庫補助金的總額,其間的具體細目可自由使用。這樣,地方都道府縣可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確定教職員的工資及配置。
3.撥付充足維修養護經費。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多災多難的國家,所以非常重視建筑和設施安全,以及維修養護。學校的建設標準很高,并一直把學校作為防災抗災的重要場所。1953年日本頒布《公立學校設施災害修復費國庫負擔法》,由中央財政承擔學校災害損壞設施維修費用的2/3。1958年日本頒布《義務教育諸學校設施費國庫負擔法》,為加固改造校舍提供1/2的建設費補助,這些措施確保了學校設施設備的正常運轉。
4.對困難地區給予更大的支持。日本偏僻地區的校舍通常與大都市并無二致,甚至通常好于經濟發達地區。根據《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各地在學校設施和設備的配備上盡量考慮到偏僻地區的特殊需要,如保暖、防震、抗洪等,但具體如何與地方需要相結合也由各地方自主決定。國家根據法律對偏僻地區有等級劃分,不同等級的地區在經費上補助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同時,鼓勵對偏僻地區的教職工宿舍等方面的建設有更大的投入,以吸引和保障優秀的人才愿意到偏僻地區從教。
5.建立校長教師定期流動制度。日本也非常注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教師的定期交流,都道府縣按照公務員招錄考試程序,完成教師招聘工作后,按照市町村申報的教師空缺情況,把教師分配到相關學校工作,初任教師5年內不輪崗,以后每5年根據其他學校教師空缺情況,由市町村教育局負責安排教師輪崗工作。日本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崗位更加重視,擔任校長職務的人選年齡均在50歲以上,資歷較深,且每兩年就要輪換到新的學校任職,一般從事校長職務2-3任即到了退休年齡。
6.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化建設成為日本20世紀后期以來中小學校的建設重點。日本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教學。1998年課程改革中,要求小學、初中、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均利用電腦及信息通訊網。1985年文部省設立“教育方法開發特別設備費補助”,對公立中小學校普及計算機教育進行補助,補助率為1/3。90年代后,學校設施建設的補助主要用于修建計算機教室、多功能活動室、俱樂部活動室等。日本在90年代初設定了6年計劃(1994-1999),大力普及教育用計算機及軟件,到1999年3月,小學普及率為97.7%、初中99.9%、高中100%配備了計算機。
7.實行營養午餐制度。1954年日本頒布了《學校給食法》,目前,實行營養午餐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了30003所,其中小學20920所,初中9083所,分別占小學和初中學校數的99.2%和85.4%。學校營養餐供餐形式主要包括食堂供餐(米飯、菜肴、牛奶)、營養加餐(菜肴、牛奶)、牛奶給食(僅有牛奶),分別占供餐比例的90.7%、0.8%和2.5%。從2005年起,為每一所實行食堂供餐的學校配備了營養師,負責嚴格審查食材供應企業,科學控制學生營養攝入量,保持并促進學生身體健康。但日本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的也不是免費午餐制度,而是經嚴格測算后按成本收費,對困難家庭的孩子適當減收或免收。此次調研我們在小金井市第一小學與孩子們同吃了一頓午餐,據了解該餐向學生收取286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4.8元。
三、兩國的主要經驗
通過總結韓、日兩國在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方面的措施和做法,我們認為共同的經驗有如下六條:
?。ㄒ唬┲贫ㄗ畹娃k學標準,嚴格控制學校辦學規模。韓國教育部和日本文部科學省都制定了義務教育學校最低辦學標準,明確規定了小學和初中學校校舍、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論是城市學校、農村學校,甚至人口的較少的海島學校(教學點)都必須達到這一標準,有力的保障了貧困、偏僻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同時,韓國和日本對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規模也控制得非常嚴格,小學每個學校12-18個班,每班35人規模;初中每個學校24-36個班,每班40人規模。此次調研的韓國玉溪東部初中學校,由于坐落在新興工業區,人口密度較大,在校生達到了1840人,超過標準約400人,據校長介紹,當地教育管理部門已經計劃新建一所初中,分流部分學生,確保符合辦學規模要求。
?。ǘ┣逦鷦澐质聶嘭敊?,建設規劃嚴格審批。韓國和日本都對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費用的支出主體和支出方法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地方政府作為設立者,承擔學校設施建設所需經費,國家按一定比例補助。其中,新建、擴建國家負擔50%,重建、加固、改造國家負擔30%,對海島、山區等特殊地區,國家還有單獨的補助。同時,建設項目從論證、立項、規劃、設計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要經過嚴格審批。這樣規定使各級政府的責任清晰,便于預算資金安排,避免某一級次的資金不到位,影響學校建設,甚至形成負債。
?。ㄈ﹪栏窠處煖嗜胫贫?,建立校長教師定期流動機制。韓國和日本都規定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為公務員,被錄用的教師不僅要符合規定的學歷要求,還要通過與律師、醫師同等難度的嚴格考試,確保教師能力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同時,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錄用的教師,都必須在對應的行政區域內流動任教,其中,校長任期一般不超過2年,一般教師4-5年必須流動。這樣規定使一些偏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得以保障,城市學校教學質量趨于均衡,有效防止了“名校出名師”和擇校問題。
?。ㄋ模W校布局科學合理,功能教室設置科學合理。韓國和日本義務教育學校沒有規劃建設學生宿舍,也很少見到校車,小學一般服務半徑4公里,初中5公里,學生上學一般步行幾百米,最遠不超過2公里。同時,每一所學校建設的功能齊全,有普通教室、理化實驗室、計算機教室、音樂室、美術室、木工室、特殊教育室、圖書館、心理咨詢室、衛生室、食堂、餐廳,以及室內(外)體育館(場)、游泳池。此外,每一樓層都設置男女生廁所,自來水直飲設備和洗手池。這樣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實地調研學校過程中未發現學生課間因上廁所、飲水,造成排隊擁堵的現象,有效防止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ㄎ澹┙虒W設備實用夠用,行政辦公條件因陋就簡。韓國和日本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設備并沒有想象中的先進和豪華,甚至達不到國內一些省會城市中小學水平。調研的9所學校中配備電子白板的教室幾乎沒有,電腦也只是按照每所小學20臺,中學40臺配備。圖書按每生20本配備,但每年的更新率達30%。課桌椅明顯陳舊,但校長也非常自豪地說,會及時修理損毀的課桌椅,直到無法修理才丟棄。與教學設備相比韓國和日本行政辦公條件可以用簡陋來形容,校長辦公室兼具了小型會議室的功能,其他教職員工集中辦公,每人的使用面積達不到3平方米。此次調研的日本千葉市立美濱打瀨小學60多名教師使用20臺公共筆記本電腦,校長也不例外,因公使用完畢后需立即歸還。
?。┱n程設置豐富多彩,注重培養學生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韓國和日本義務教育學校除正常的文化課程外,基本所有中小學校都配備能夠容納一個班級使用的烹飪家政教室及設備、木工制作教室及設備、裁剪縫紉設備,以及一部分承擔特教任務的中小學校,還設置了用來訓練特教學生提高自理能力的特殊教室,把烹飪、木工、縫紉作為中小學必修課。學校教學樓內部十分整潔,師生進入都要求換鞋,隨處可見可利用資源分類回收點,每個班級分片承包學校內部衛生,教師再給學生分配具體任務,學生環保、講衛生、愛勞動意識強烈。
四、有關建議
對比韓國、日本和法國等一些國家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的經驗,結合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的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工作,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ㄒ唬┟鞔_基本辦學標準。以標準體系建設為重點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簡單明確的義務教育學?;巨k學標準,要求各地政府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在不低于國家標準基礎上,制定學校教室、實驗室等校舍功能空間設計與教學設施、儀器設備的配備標準,并形成完善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體系。
?。ǘ﹪栏窨刂妻k學規模。超大規模學校,學校布局不合理,以及帶來的大班額、學校安全管理難度加大、校車安全事故頻出等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建議在制定義務教育學校標準時,嚴格限定學校服務半徑,控制學校規模和班級規模的做法,防止出現巨型學校和大班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新建學校一律不許超過學生總規模限制和班額限制。在這個問題上,必須“一刀切”。
?。ㄈ┩晟平處熜iL流動制度。大力推動各地完善教師交流制度。建議加快推動教師縣管校用的制度建設,嚴格校長和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制度,每個校長和教師在同一學校的任期最多不超過5年。在邊遠地區抓緊落實鄉村教師補助政策,加大教師周轉房建設力度,推動城市教師保障房建設,解除教師交流輪崗的后顧之憂。
?。ㄋ模┻M一步強化立法工作。一系列完善的立法是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議借鑒韓國和日本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義務教育相關法律,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對校舍建設標準、設施設備配備標準、課程設置、校長教師流動、營養午餐等進行規范,確保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順利實施。
此外,根據韓國和日本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經驗,建議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學生品德和體育教育力度。大力推動課程體系改革,把注重培養學生生活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現有體系中增加烹飪、木工、縫紉等課程。大力加強體育衛生工作,在標準化學校建設中高度重視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體育衛生設施的建設,將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運動納入體育必修課。
數據來源:韓國教育統計年鑒 數據來源:韓國教育統計年鑒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