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肖冰(1978-),女,黑龍江巴彥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管理研究;馮孟(1983-),女,海南文昌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職院校治理研究。
摘要:當前,職業教育面臨職業變遷加速、職業教育內部競爭加劇、職業培訓和在線職業教育異軍突起等新的市場形勢。面對職業教育市場的新變化,高職院校需要從根本上把握面向市場辦學的必要性,認識到面向市場辦學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內在要求,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突破口,是高職教育多元辦學格局形勢下的理性選擇。當前,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還存在理念缺位、能力不足、體制束縛嚴重等諸多問題,需要通過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鍛造競爭能力與協同能力,尋求辦學模式、體制機制、管理體制變革來進一步面向市場辦學。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大決策,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這一重大決策為各領域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指明了方向。近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其中一項總體要求就是對接市場需求,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是職業教育領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體現和落實?!督逃控斦筷P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的指導思想,強調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模式。面向市場辦學成為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
市場是各方參與交換的多種關系總和,市場促成并促進了社會分工和資源分配。面向市場辦學,不是市場化,也不是一味迎合市場需要,更不是把高職院校辦成企業,而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中,高職院校不能只關注自身發展,要走出“ 象牙塔”,真正融入產業發展中,通過引入市場的競爭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等提高辦學水平。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龍頭,在職業教育辦學進程中應更重視面向市場的辦學能力,進一步落實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宗旨,了解市場,參與市場,開拓發展空間,增強核心競爭力。
一、高職院校面臨新的市場形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結構性調整階段,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隨之帶來的職業變遷和勞動力市場變化都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課題。
?。ㄒ唬┩獠康膭趧恿κ袌鲎冞w加快
當前,職業已經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崗位,而是一個動態的進程。麥肯錫報告預測,近期人類將迎來大規模的職業變遷,大部分技術技能人員需要進行動態的技術能力調整?!?018 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從2018 年到2022 年全球多數勞動者需要進行有效的技能再培訓,54% 的大公司員工需要技能再培訓?!吨袊诰€職業教育市場發展報告》也顯示2014-2018 年,中國職場人的平均在職時間從34 個月下降到22 個月,職業轉換相對頻繁。
?。ǘ┞殬I教育內部市場競爭加劇
一方面,職業教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計2020 年職業教育總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元,成為教育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舉辦主體也相對增多。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同時部分普通本科轉型為應用型本科,將加大對高職院校優秀生源、社會資源、政府支持等多方面的競爭。另外,以企業為主體舉辦的職業院校也正在加入競爭之列,大量的行業龍頭企業參入職業教育市場,通過舉辦職業院校、開辦企業大學、開發線上職業教育APP 等開展職業教育??梢灶A見,未來的職業教育將形成一個高度競爭的內部市場。
?。ㄈ┞殬I培訓和在線職業教育異軍突起
“職教20 條”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落實育訓并舉的法定職責、啟動1+X 證書制度試點等內容,這將一改長期以來職業培訓處于學歷教育附庸地位的現實,培訓市場進一步開放,院校外和院校內培訓互相結合、界限消弭,面向院校內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與實施,除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教育部門外,還將面向社會招募培訓評價組織,辦學主體日益多元。同時,職業院校還將受到線上職業教育的沖擊。據統計,中國在線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在2018 年達到768 元億人民幣,預計2020 年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大關。線上職業教育的快速增長也將大幅度沖擊線下職業院校的發展,對其形成競爭壓力。
二、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的必要性
對于職業教育市場的新變化,高職院校如果不能及時把握、靈活調整,將在教育和培訓市場的競爭中失去機會,從而失去發展空間。
?。ㄒ唬┟嫦蚴袌鲛k學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內在要求
“職教20 條”明確了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具有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或是類型特色應存在于教育活動這一根本職能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職業教育同樣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教育實踐中以職業為重要手段。職業是一個軸心,它把大量變化多樣的細節貫穿起來;它使種種經驗、事實和信息的細目彼此井井有條。通過職業這個軸心培養學生,就要通過與實際工作結合的學習因素開展,根本途徑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要全面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高職院校就必須面向市場辦學,了解市場、研究市場、預測市場,甚至引領市場。
高職院校同時也肩負著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職能,這也是教育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教育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高職院校只有主動服務區域行業經濟社會發展,才能進入經濟社會的中心,實現“雙高計劃”中“地方離不開”的良好互動局面。
?。ǘ┟嫦蚴袌鲛k學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突破
當前,外部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產業環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高職院校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僅依靠內部資源和固有發展模式很難產生創新,要成為一個開放的組織,不僅要有效利用外部資源,更要充分引入市場機制結合到院校內部體系結構中。由于高職院校不以產品生產和市場交換為主要職能,同時受限于創新研發投入,因此在掌握產業發展動態和技術前沿方面滯后于市場步伐,而這些又恰恰是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根據開放式創新理論(open innovation),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并迅速創新的組織將成為競爭的優勝者,資源外取是智慧型組織成功運作的關鍵因素。面向市場辦學可以充分整合外部創新資源,包括市場的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生產能力、人才資源、研發能力等,以更好地適應技術創新帶來的變革,從而產生額外的價值。
市場的形成雖然是自發的,但在競爭市場下產生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理,能夠迫使高職院校居安思危,主動創新,以實現持續、卓越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將競爭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引入內部,作用于專業建設、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從而提升組織績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ㄈ┟嫦蚴袌鲛k學是多元辦學格局形勢下的理性選擇
“職教20 條”重點提出要形成多元辦學格局,計劃“經過5 到10 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政府舉辦為主向社會多元辦學格局的轉變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一是公辦高職院校將面臨來自其他主體如企業辦職業院校等的廣泛競爭;二是高職院校的經費來源將不斷多元化,即使是公辦學校,政府包干的情況也將逐漸改變。高職院校想要獲得充足經費,就必須尋求多元主體如企業、行業等社會力量的辦學經費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必須面向市場辦學,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通過提高院校服務市場的技術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滿足社會和市場需求,才能獲得充足的辦學經費。因此面向市場辦學,是當前高職院校在多元辦學格局形勢下的理性選擇。
三、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的障礙分析
當前高職院校辦學存在著很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問題,關鍵在于對面向市場辦學的宗旨理解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未能把面向市場辦學當作影響生存和發展的本質問題。
?。ㄒ唬├砟钊蔽?/p>
當前的職業教育市場變化較大,競爭形勢日益嚴峻,而高職院校對外在的市場變化不敏感,對此反應遲緩,尚未做好前瞻性的戰略準備。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經費上依賴于政府撥款,沒有生存危機和競爭壓力,不重視市場競爭,對外在市場的需求視而不見;發展動力上更多地依靠慣性,缺乏改革的勇氣和創新的能力。
?。ǘ┠芰Σ蛔?/p>
首先,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當前在大規模的職業變遷中,大部分技術技能人員需要進行動態的能力調整,以不斷獲得新技能。未來伴隨著生產技術的高度智能化,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判斷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麥肯錫報告指出,到2030 年,中國技術專家(計算機工程師、專家)崗位需求將增長50%,而同期的一些低技術含量工種如建筑工人、安裝及維修人員等,崗位需求僅增長9%。職業能力升級加快對職業教育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目標等都提出了重大挑戰,要求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更加適應職業市場的變化。然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還是具有很深的普通教育色彩,學生的知識能力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職業能力脫節。
其次,高職院校本身與市場對接能力不足。當前我國的產業升級速度加快,先進制造業等高新產業的發展不是單純的技術進步問題,而是整個勞動生產方式的改變,呈現出個性化、協同創新、跨領域集成的新特征,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個性化企業以及協同創新平臺。相對于整個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高職院校內部的知識生產模式仍然相對固化與落后,對接企業的協同創新平臺也相對較少,知識生產以及人才培養仍然是相對封閉的,創新性較差,一些勞動生產的新技術、新觀念無法迅速進入高職院校。整體而言,高職院校還不能融入產業創新體系,與現代產業發展存在一定脫節。
?。ㄈw制束縛
當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體制機制上還處于“類市場化”的狀態,并未形成“準市場化”的辦學模式,很難做到面向市場辦學。所謂“類市場化”就是在辦學上有面向市場的競爭意識,但還遠遠沒有達到面向市場辦學、緊跟市場的程度。在辦學管理模式上還是以政府指令為主導,而不是以市場需求、市場變化為主導。治理主體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企業、行業等利益相關者未能真正進入到高職院校的治理序列,多元治理未能在高職院校實現。同時在手段上主要采用問責、計劃、勸誡等管制性手段為主,諸如第三方評估、使用者付費等競爭性的手段、市場化工具在高職院校內部很少采用。辦學模式的固化、手段的單一實際上都反映了我國高職院校在體制機制上的“類市場化”狀態,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
四、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的行動方略
由上述可見,高職院校相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還有待提高,因此還需要在深刻領會面向市場辦學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轉變觀念,提升內涵。
?。ㄒ唬﹫允匾粋€理念
高職院校應秉持開放辦學的理念,徹底改變封閉辦學、自說自話的傳統流弊,打開校門,拆掉圍墻,走向社會,融入地方,面向市場,從邊緣走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
開放辦學首先要堅定立德樹人。面向市場辦學并不是以市場為依據、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因為市場自身存在著盲目、短視、逐利等特點,因此高職院校尤其要注意如何在開放中堅守教育價值。第一,專業設置不能盲從市場熱點,要注重對市場的分析和預測,注重自身辦學條件的適切性,否則將脫離區域產業的格局和水平,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和人才培養脫節。第二,招生就業不能盲從市場現實,市場反映的需求信息是滯后的,單純的市場調節不能解決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問題。另外,由于新生產業的需求量小,市場很難反映其發展趨勢。第三,教育活動不能盲從市場規律,高職院校屬于公共資源,市場無法實現對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也不能有效解決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教育規律才是根本遵循。
其次要主動參與。市場規則強調的就是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院校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單位,屬于市場上的主體之一,而不是旁觀者。在高職教育發展初期,開放辦學更多是為了解決自身資源不足的問題,多少具有被動色彩;而到了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時期,主動參與應該成為一種戰略轉型,只有主動參與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把握市場變化和產業趨勢,才能培養出適應需求的人才,才能提供雪中送炭的服務。主動參與,就要主動了解市場需求,打開院校內部的資源邊界,將院校內部的辦學活動主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以開放的心態、開放的視野和開放的機制指導辦學,使開放辦學成為院校發展的主線,體現和落實到各項教育活動中。
?。ǘ╁懺靸煞N能力
一是競爭能力。雖然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還不需要自負盈虧,但仍然要樹立成本-效益意識、組織績效意識危機意識。未來高職院校的發展要面臨來自教育內部的競爭,同類院校百舸爭流,中職學校力爭上游,普通本科向應用轉型本科轉型,高職院校必須理性分析市場所釋放的需求信息,充分考慮區域市場的發展空間,避免與同類院校的趨同競爭,辦出特色。更為重要的是高職院校辦學還要面臨來自培訓評價組織的競爭,在技能培養和獲取證書方面,高職院校缺乏對接市場、機制靈活的先發優勢,因此更應在補齊短板的同時,在標準研發、教學策劃、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形成比較優勢。
二是協同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逐步提升,協同發展已經成為新的發展模式。高職院校要與市場其他主體之間進行協同發展,就應突破異質主體跨界合作的各種障礙,深化產學研融合。然而,產學研主體之間過大的能力稟賦差異一方面使得二者缺乏共同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阻礙合作雙方的協調配合;另一方面,合作雙方容易在技術研發子環節中形成對伙伴的單邊依賴,無法參與到整個創新價值鏈過程,同時難以突破知識學習門檻。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要主動進入市場其他主體的業務領域,消弭主體差異障礙;更要積極從事科技研發、商業創新等活動,縮小與企業的能力差距,夯實協同發展的基礎。
?。ㄈで笕椬兏?/p>
第一,辦學模式變革。當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以全日制在校生的培養為主,今后在“書證融通、辦學多元”的制度框架下,高職院校應逐步形成“育訓并重、產教融合”的全方位辦學格局,主動占領市場。加強區域間、國際間合作辦學,擴大甚至創造職業教育市場,除了職業技能培訓外,觸角還應延伸到軍民融合、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多個領域,結合院校自身的傳統優勢和專業資源,在辦學職能允許范圍內全面拓展教育活動,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第二,培養機制變革。與瞬息萬變的市場行為相比,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機制略顯固化和呆板;從學習者角度來看,高職院校提供的教學模式過于整齊劃一,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應更加突出靈活性,以適應市場行為。高職院校尤其要重視選修制和學分制的建立,只有靈活的學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順利開展;在國家資歷框架體系日益健全的情況下,要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學分體系?!凹涌焱七M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备呗氃盒L峁┑慕逃找矐摳佣鄻踊?,開發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菜單式培訓包、服務包,提高教育服務供給水平。
第三,管理體制變革。高職院校內部的管理體制大多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和類型特色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審視。高職院校多采用垂直型組織結構,在這樣的組織結構下,專業不能直接面向市場,或者缺乏直接面向市場的資源配置權和決策權,壁壘相望,市場反應滯后。因此,高職院校更應進行一場深刻的組織變革,從組織功能和運行機制上對接市場,為專業(群)、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等基層組織授權賦能,使其成為功能集成、管理自主的自為組織。
綜上所述,面向市場辦學不僅是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要,未來隨著政府對于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轉向績效和獎補為主,面向市場的辦學能力將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刊于《現代教育管理》2019 年第6 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