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兑庖姟肪o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實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增強學校發展動力,提升辦學支撐保障能力,充分激發廣大校長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師生才智充分涌流、學?;盍Ω傁啾虐l的良好局面”發展目標,為全面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指明了方向。成都市作為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和“兩自一包”改革的首創地,堅持全域和全生命周期現代教育理念,著力在構建新型政校關系、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優化學校治理結構、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等方面深入探索,不斷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加快推進成都教育現代化,努力為寫好中國教育奮進之筆貢獻“成都智慧”。
在建設更明晰的新型政校關系上下功夫
成都市全面履行黨委政府的教育責任,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牢牢抓住“把方向、抓規劃、促建設、保經費、促內能”等重點,加快構建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辦學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黨建引領提活力?!兑庖姟返谝粭l基本原則就是“堅持正確方向”。成都市始終把加強學校黨的建設作為中小學活力迸發的源頭活水和根本路徑,大力推進黨建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先后出臺《成都市中小學校黨建工作標準》《加強中小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細則》等,全市教育系統年均投入黨建工作經費4000余萬元,全覆蓋開展全市中小學校長(書記)黨建工作能力與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專項培訓,全市公辦、民辦中小學黨組織覆蓋率100%、黨建工作覆蓋率100%,65所中小學建成“成都市黨建標準化建設示范?!?。
優先保障托活力?!兑庖姟芬?,“提升辦學支撐能力”。成都市建立并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每兩年動態調整機制,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制定全市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滾動實施中小學“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近兩年新投用學校373所,標配創新實驗室、創客工作坊、綜合運動場等場所、設施,確保學校各類教育改革創新有依托、有載體。投入近40億元實施城鄉學校標準化提升工程,完成2萬余個中小學教室光環境改造、370個中小學運動場塑膠化改造,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全面達到“消除大通鋪”“消除超大班額”等辦學要求,讓各級各類學校靜心辦學、輕松前行。
調動內能促活力?!兑庖姟分赋?,“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成都市整合優質資源、聚合優勢動能,按照“中心城區+郊區新城+東部新區”方式,構建區域教育聯盟發展模式。按照“名校+弱?!薄懊?新?!薄懊?農?!狈绞?,組建以名校為龍頭學校的教育集團,通過輸出管理、名師交流等方式實現協同發展。與30余所在蓉高校開展深度共建,打造“環高校優質基礎教育生態圈”,以在蓉高校優質資源牽引帶動周邊中小學優質創新發展。實施“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培育計劃”“公辦初中強校工程”“高中優質特色發展計劃”等行動,新培育老百姓家門口的優質學校。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質量提升三年計劃,明確“領航高中”“特色高中”“綜合高中”試點學校,以特色發展推動活力提升。
在打造更自主的學校治理結構上下功夫
《意見》指出“健全辦學管理機制”,實現讓學校的事情學校辦。成都市推動政府管理部門有序退出學校辦學的微觀層面,通過簡政賦權保障學校的用人自主權、組織架構權、經費使用權等,重塑學校內部治理組織結構,不斷激發學校內生動力。
放活經費使用權。推行“包干撥付”,推動“按教師編制數、辦公經費等多頭測算和撥付”向“按生包干測算和撥付”轉變,把公辦同類學校上一年生均公用經費和教師人頭經費總額的實際支出作為基數,并落實逐年增長機制,按生均測算后一次性打包劃撥到學校,由學校按照相關制度和程序自主統籌使用。推行“全員預算”,經費細化為部門、崗位的全員預算制度,由個人或團隊提出預算申請,報教代會通過后使用。推行“管理委托”,學校事務按照項目打包公開征集執行團隊,其工作量作為發放獎勵工資的參考。推行“優勞優酬”,在經費使用權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礎上,堅持按勞分配、按崗取酬、績優酬高、薪隨崗變的分配原則,教師績效工資向高層次人才、業務骨干等傾斜。
放活人員聘用權。建立“人員自聘”機制,動態核定試點學校的教職工規??刂茢?,由學校自主確定管理、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自主確定招聘教職工數量、標準和程序,相關招聘數量、標準、程序和結果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即可,實行教職工“無編制化”聘任。建立“結構自組”機制,試點學校在核定職數內按規定程序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選任中層干部,制定以工作量、工作業績、動態考核評價結果為主的教師職稱和崗位競爭上崗制度,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
放活自主管理權。轉變管理重心,將政府相關部門履職重心轉換到統籌規劃、政策引導、依法監管和辦學水平評估上,將學校發展規劃、教育教學管理、校本課程開發、學校經費支配等充分賦權于學校。健全依法治理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從學前到高中的依法治校(園)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學校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依法依規依章程健全學校決策、監督和執行機構,同時充分發揮教代會、學術委員會、家委會的作用,充分保障教職工和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在構建更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上下功夫
《意見》把教育評價作為撬動中小學活力的關鍵杠桿,要求“建立健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成都市作為全國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推動五育并舉、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在全國率先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監測評價、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評價和教育國際化發展水平監測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逐步推動教育評價從模糊向數據轉變、經驗向實證轉變,不斷明晰好學生、好教師、好學校、好教育評價標準,以正向激勵、評價引領激發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活力。
構建教育評價“新體系”。制定《區(市)縣“五育”并舉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施方案》,制訂包括5個一級、20個二級和31個三級評價指標的《成都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試行)》。推動分散評價為系統評價,對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教學改革、學生發展、家校合作、教師教學方法與效率等進行綜合監測、關聯分析,統一理念、統一維度、統一方式、統一評估。推動學業評價為全面發展評價,將學業發展水平、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校管理狀況、教師發展狀況等納入評價結果,對學生品德發展、學業水平、情緒行為、體質健康、藝術素養等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價,使評價從單一走向多維。推動群體評價為群體和個體同步評價,基于科學監測數據進行群體性統計評價,形成區域、學校、年級、班級等層面的專項群體報告,形成教師、學生個性化成長報告,使評價從模糊走向精準。推動內部評價為多元評價,將參與監測評價的主體擴大到學生、家長以及街道和社區,構建教師互評、學校自評、學生及家長評校、社區評教的多元評價體系。
構建監測治理“新渠道”。推動整合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學校一線師資和專業機構力量,探索建立“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等機構及配套系統,科學實施教育質量綜合監測。搭建多元數據采集系統。建立健全監測評價工作制度,研制具有區域特色的監測工具,規范運行質量監測工作流程,采取紙質、電子化、現場實操相結合等方式實施監測。精準設計監測周期。對“學業發展水平”“體質健康狀況”等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指標實行每年度監測,對“學校管理”“教師發展”等關鍵指標實行2至3年周期性監測,完善區域、學校、班級、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主體的原生數據和衍生數據,形成標準化、全覆蓋的數據庫,實現橫向可比較、縱向可追蹤。
構建結果運用“新模式”。建立“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督導制度,將評價范圍擴展到全市所有區縣,重點對義務教育校際和縣域資源均衡配置水平、區域教育現代化水平等開展年度監測、分析并發布公告。強化診斷性,評價結果不計總分、不排名次,重在反映相關指標的達成度、優勢及不足。強化改進性,每年對監測評價報告進行專業解讀,指導區(市)縣和學校找準方向和路徑,完善教育質量內控機制;強化考核性,將質量水平改進提升情況納入目標考核,扭轉單純以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的傾向。(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強)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