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一年之際,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精神指導下,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法規的形式進行價值倡導、行為規范,為各地推動開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對于“增強協同育人共識,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是發揮三大優勢,開展協同育人頂層設計。首先是發揮制度優勢,形成黨政領導齊抓共管局面,構建國家、?。▍^、市)、地縣和學校的縱向體系,以及由管理機構、研究機構、實施機構構成的橫向體系,實現協同育人的全網絡覆蓋和全員參與。其次是發揮文化優勢,我國歷來有崇文重教、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風的傳統,在建設協同育人機制時,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優勢為家庭賦能。再次是發揮資源保障優勢,依托相對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組織協調、部門聯動”開展資源平臺建設和專業隊伍建設,動員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中小學幼兒園、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教育機構承擔協同育人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這些優勢都將為指導支持服務協同育人提供充分的保障條件。
二是政府推動,促進協同育人制度建設。第一,明確了政府職能部門協同育人的工作職責,“完善工作機制,促進各展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協同育人上能夠達成目標一致、關系協調、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實現教育功能的互補;第二,提出了調動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同步建設協同育人的指導服務機制、責任共擔機制、補償干預機制和綜合評估機制的制度構架;第三,提出了“四個納入”,即“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成效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和教育質量評價重要內容,納入文明創建活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考核體系”。政府推動協同育人制度建設,意味著政府既要履職,更要擔責。
三是學校主導,搭建協同育人工作平臺?!皩W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兩個層面共同關注和推動,是保證協同育人工作有效、均衡、持續推進的前提和基礎,兩者缺一不可。圍繞著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構建現代學校教育制度體系,要把家庭教育指導、協同育人工作作為學校發展的結構性要素,納入學校日常工作體系,滲透到教育教學管理環節,列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園)長的培訓研修體系,列入學校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學校要圍繞學生成長,超越自身局部利益,回應家庭和社會訴求,主動聯系溝通家長和社會,有效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提高教育子女的意識和能力,以校風影響家風和民風建設;學校領導和教師應明確協同育人工作規范,掌握協同育人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協同能力;協同育人不僅要開展組織建設,還要在行動上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資源,“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四是家庭盡責,推動家長育人能力提升。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賦權利,但是教育子女的能力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動員全社會力量為父母行使教育權利與主體責任賦能,幫助父母養育好孩子是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主要抓手?!兑庖姟穼议L的家庭教育責任、家校社協同育人責任都做出了明確規定。首先家長要“堅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積極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構建和諧和睦家庭關系,為子女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其次家長要支持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為學生開展校外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志愿服務,交流宣傳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再次家長還要為子女開發健康優質的社會教育資源,引導孩子在社會體驗中成長;最后要幫助家長形成協同育人的角色意識,即家長要幫助子女獲得好孩子、好學生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三重角色,做個好孩子是基礎性目標,成為好學生是現實努力的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是終極奮斗的目標。
五是社會支持,營造協同育人工作格局。家校社協同的影響必然延伸到社區社會并促進民風的改善;通過社會多元主體協作,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利氛圍,最終促進家校社的良性互動。第一,政府職能部門,包括民政、婦聯、共青團、關工委以及衛生、文化、文明辦等部門相互支持和協同,帶動育人環境、辦學環境和家庭環境的整體優化。第二,基層政府組織、中小學幼兒園、社會教育機構、早教托育機構、醫療保健機構、新聞媒體和家庭教育服務機構等要協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社會多元主體協作要做到責任分擔、相互協調,通過清楚的責任劃分,構建權責清晰、分工明確的體制機制,使得基層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教育機構等能夠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依法依規承擔相應責任和權利。第三,要協調好多元主體責任分擔與共擔之間的關系,共同支持協同育人,社會協同要做到平等參與、相互促進。要從價值選擇、組織屬性、功能實現三重維度,保證多部門、多主體能夠圍繞協同育人開展工作,協調好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在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公共屬性、家庭教育的私域特點進行規范的基礎上,促進政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學校、社會教育機構與家庭之間的共同參與平等合作。第四,專業支撐,提升協同育人質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研成果促進政策和實踐改善,要把家庭教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作為高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研發協同育人的教師職前職后專業培養培訓體系,著力培養一批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協同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廣大教師中傳播普及專業知識。第五,發掘和推廣協同育人先進事例和典型經驗,在公共媒體和網絡上進行宣傳,促進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鼓勵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引導社會支持學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的健康教育生態。(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基礎教育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委員,教育部關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康麗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